《米洛斯的维纳》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两座雕像都是残缺的,但却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残缺的美,是部分的残缺赢得整个作品的美的和谐。比他们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罗浮宫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像。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回答: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用原句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的大意:
1、必须失去双臂2、不可复原双臂3、只能失去双臂
三.合作探究
研讨第一部分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
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研讨第二部分
1.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法特威灵丁:维纳斯正慢慢走进海里,有手扶持着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头发松开,所以左手握着结发的发带类的东西。
.右手护胸,左手拉着自己的孩子小爱神厄洛斯。
.德国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而是和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站在一起。
.德国艺术家富尔特万格拉《富尔特万格拉复原方案》的结论是:维纳斯的左手握着苹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势为站立。
2.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4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认识“缺憾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 ……此处隐藏31791个字……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新课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和主观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14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 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